穿越时空的全才列奥纳多·达·芬奇(《知识产权简史》人物篇)达·芬奇的全名叫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年4月15日-年5月2日),他的名字其实叫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意思是“来自芬奇这个小镇”,所以我们简称他为“列奥纳多”更合适一点(大家还记得《忍者神龟》动漫吗?老大就是达·芬奇,老二是拉斐尔,老三是多纳泰罗,老四是米开朗基罗,老大达·芬奇头是戴蓝色头带的领袖,热心肠的忍术高手,武器是两柄武士刀)。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称他为达·芬奇,下面我们还是称他为达·芬奇吧。达·芬奇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我们后人看来他就像是一个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人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全才,他的才华恣意汪洋、纵横四海,涉及的领域有: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关键的是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有很多发明和发现足以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多页,爱因斯坦(《知识产权简史》人物篇即将出场)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我们如果要全面了解达·芬奇,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艾萨克森是美国杜兰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写过的传记还包括《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乔布斯传》,(《知识产权简史》后面写到爱因斯坦、乔布斯的时候,参考的书籍也是艾萨克森写的传记)都是干货满满的传记,艾萨克森因为这几部传记名满全球。艾萨克森写达·芬奇传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主要来自达·芬奇留下的多页笔记(厉害了,从真实史料出发去做学问的人最值得尊重,即使这个材料还不到达芬奇笔记的一半)。达·芬奇的手稿全都是神秘的镜像字,他用左手写出反字,用镜子看才能读懂,像是一串串密码。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当时很多研究方向对宗教的根基是极大的挑战,会受到教会的激烈反对,而且社会剽窃成风,所以达·芬奇为了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将自己的研究都隐藏在反字密码里。达·芬奇笔记真是无所不包,包括绘画草稿、工程草图、建筑设计图、戏剧服装设计图、科学研究笔记、拉丁语学习笔记,笔记还包括“每个周六要去澡堂子看裸男”(笑喷有没有!)。考虑到那个时期纸张比较稀缺,达·芬奇非常节约用纸,经常是一页笔记里既有绘画草稿,又有科学研究,还有随笔感想,难怪有人说他的笔记是“最令人震惊的人类观察和想象力的见证”。达·芬奇是个同性恋,而且从不避讳自己的这个身份。达·芬奇非常英俊,喜欢穿彩色的衣服上街,完全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紫罗兰色、玫瑰色、紫色、粉色都是他非常喜欢的颜色。当时在艺术圈里,同性恋相当普遍,雕塑家多纳泰罗,画家波提切利,艺术天才米开朗琪罗都是同性恋。(哇!一代又一代的天才们真是狂酷炫!我再推荐两本书《天才、狂人与梅毒》,《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达·芬奇一生保持着对男孩子的爱恋,鄙视异性之间的性关系。(对古希腊文化有研究的同学应该知道,柏拉图式恋爱的本意是指男男之爱,即男同性恋,古希腊男风盛行,一个优秀的成年男性与一个俊美的少年之间的爱情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成年男性称为爱者,少年则被称为被爱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师生之情亦包含情侣之爱。哇!!!又长姿势了是不是!文艺复兴不正是要复兴古希腊文化嘛)。与米开朗琪罗擅长刻画男性的阳刚之美不同,达芬奇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着非常细腻的中性魅力,比如《天使报喜》中的天使加布里埃尔,《岩间圣母》里的天使乌里埃尔(仔细看一下,这个天使还真是雌雄莫辨),《最后的晚餐》中的使徒约翰,名震银河系的《蒙娜丽莎》等等。《岩间圣母》《蒙娜丽莎》达·芬奇在代表作《蒙娜丽莎》使用了一个技法——晕染法(本意指的是烟雾消散在空气中),一般人物绘画画家会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轮廓,达·芬奇不画轮廓,他在老师韦罗基奥那里学画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种技法的重要性,就不再用清晰的线条直接勾勒对象的轮廓,而是用非常朦胧的线条,一层一层的色彩,用光与影的对照,让对象从背景中浮现出来。“晕染法”解释了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又迷人,蒙娜丽莎面部的轮廓和带着神秘微笑的嘴唇,就没有任何切实的线条,只有非常柔和的色调和阴影的过渡。近代X射线光谱分析显示,蒙娜丽莎脸上的棕色釉料,从最亮部分的2.5微米,极其平滑地过渡到阴影颜色最深位置的30微米。这样的笔法和上色,让这幅画随着房间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产生细微的变化,让画中的人物更加活灵活现,也增加了蒙娜丽莎神秘的魅力。《岩间圣母》也一样,达·芬奇给画作涂上了一层又一层半透明的釉彩,创造出了非常细腻的明暗对比,和非常柔和的轮廓。在达芬奇看来,模糊的轮廓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也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真实的景象。(大家有没有想起印象派的画作,只是联想,不用对比,毕竟是不同的绘画风格)。世间传闻,《蒙娜丽莎》有两副,第一幅《蒙娜丽莎》就隐藏在第二幅卢浮宫《蒙娜丽莎》的下面。隐藏在卢浮宫《蒙娜丽莎》后的第一幅《蒙娜丽莎》,经电脑技术复原后的样子。达·芬奇一生的画作大概是15副,他最著名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大家都熟悉的《蒙娜丽莎》,而是他为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在他生前,是为他赢得最大荣誉的作品。这幅画也改变了欧洲绘画史,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画家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如此卓越的三维效果。这幅作品捕捉的是,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出“你们中的一个要背叛我”这句话之后,那个戏剧性的瞬间,而且他表现的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瞬间,画面从从左到右像电影一样展开,除了耶稣之外,十二个门徒每三个人构成一组。最左边的巴塞洛缪、小詹姆斯、安德鲁的表情是一听到这个消息的震惊,其中最左边的巴塞洛缪几乎从座位上蹿了起来,之后的三个人是犹大、彼得和约翰。十二个门徒里,只有犹大知道耶稣说的是他,他的表情非常紧张,身体吓得向后倾斜,甚至打翻了手边的盐罐,但是手里还紧紧抓着出卖耶稣的钱袋。彼得非常愤怒,质问出卖耶稣的人是谁,手里还拿着一把刀,随时准备保护耶稣。具有一些女性特征的约翰知道这件事不可避免,他表现得既悲伤又平静《最后的晚餐》我们来看一下达·芬奇在其他领域的贡献。达·芬奇在米兰的17年间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他画出了著名《维特鲁威人》,这幅画表现的是人跟宇宙的和谐比例,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成了达·芬奇终生的信念,让他不厌其烦地进行关于人体的研究,他相信在人这个小宇宙之中,同时藏着宏观宇宙的和谐比例。达·芬奇受到过僧侣及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指导,通读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13卷全书,在他的两本笔记本中充斥着对其内容的评论,帕乔利那时正在写作一本书,在该书中提出了神圣比例及其与人体的关系,达·芬奇受其影响在《维特鲁威人》中准确捕捉到了圆与正方形的关系(赶紧再翻一下我以前写的文章,数学好的人就是牛,比普通人收入要高5%-10%)。达·芬奇的笔记本中有许多由相交的圆和正方形组成的图例,充满了关于机械装置、湍急的水流、地质层、飞翔的鸟、运动的马以及人体解剖学(达·芬奇喜欢解剖尸体,他亲自解剖过30多具尸体)研究的精美插图,笔记本中还有设计巧妙的升降机和起重机的素描,这使人们一般误认为达·芬奇是这些装置的发明人,但实际上它们是由布鲁内莱斯基(文艺复兴第一建筑师)发明的,用于帮助他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维特鲁威人》《胚胎研究》达·芬奇对米兰大教堂拱顶研究的细节图达·芬奇一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在牛顿提出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三运动定律两百年前,我们就能在达·芬奇的笔记里看到对这个问题清晰的描述。他关于鸟类飞行的研究和关于飞行器的设计图里面,还包括了流体力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一个是当空气或任何流体流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压力就越小,今天的飞机机翼上方的弧线曲度更大,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达·芬奇还发现了摩擦力的重要规律,他测量了一些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发现了用油和滚珠轴承,甚至用铜锡合金降低摩擦力的配方。严伯钧在《西方艺术课》提到,葡萄酒蒸馏技术很有可能就来自达·芬奇,因为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蒸馏器的设计草图。《飞行器》《滚珠轴承》达·芬奇经常说自己直接从经验中进行学习,不盲从现成的权威。他不仅有着艺术家的敏锐观察,而且带有真正实验主义者的严谨态度,强调实验必须要反复进行,从而保证结果的有效性。但是,达·芬奇一辈子都在受一件事情的困扰,在好几本笔记里,达·芬奇一遍又一遍地质问自己:“告诉我究竟做成过什么,告诉我,告诉我,我是否做成过一件事……告诉我究竟有什么成果。”国外有科学家分析说,达·芬奇可能得了一种叫做“注意力缺失症”(ADHD)的病,也叫多动症。有这种病的人,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容易分神。现代医学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大脑就跟普通人不一样。这种病的发生率还比较高,在中国的发病率是5%左右,每20个人里有一个,主要是孩子。解决的办法,就是吃药,改变大脑的运作。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曾分析过一个现象叫达·芬奇诅咒,来自莱昂纳多·洛斯彭纳托写过的一本书《达·芬奇诅咒》。“达·芬奇诅咒”的意思是一个人像达·芬奇一样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也像是个全才,结果却是一事无成。洛斯彭纳托说选择从事的领域要考虑三个标准:第一,你得确实喜欢做这个领域;第二,你得在这个领域中有天赋;第三,这个领域必须能让你挣到钱。最后洛斯彭纳托还给了两个性格方面的建议:一个是聪明人都喜欢拖延,达·芬奇本人就非常爱拖延,而你想做事得把拖延的毛病给治好。另一个是你得克服自恋情绪,很多聪明人都自恋,适度的自恋可以给你自信,但自恋过度,你就会在极度的兴奋和抑郁之间摇摆。现在是一个专才的世界,通常的做法都是长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才能有所成就,其他的东西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万维钢老师认为达·芬奇诅咒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害怕竞争,作为一个有达·芬奇人格的人,最好找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领域发展。我们要避免做一个有着达芬奇的人格,又没有达芬奇的才能的人。达·芬奇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达芬奇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都是一个发明层出的时代,都是一个人类生活被各种科技产品不断丰富的时代。我们可以从达·芬奇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注意观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shixian.net/mdtl/mdtl/9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