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3913.html
▽社会知识第11课▲袁岳黑苹果青年理事长—本文整理自袁岳博士给小辈们的演讲实录谈到这个话题,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大家可能很少在家庭里会讨论这样的话题,所以我愿意做一个尝试或者是探索,将这个话题做一个探讨。我自己其实很喜欢初中时的生物课,课上老师讲到男女生殖系统和生理知识部分的时候就跳过去了,让学生自学。上大学时到生物系选修了解剖课,发现外系选课的同学上课时,其他部分都进行得很顺利,但讲解性器官解剖知识时,有一部分同学就非常尴尬,但也有一些同学,尤其是城市来的同学会坦然很多。我觉得可能在家庭或者是亲子之间大概很少会介入或者讨论到性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来试试看。
关于这个话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需要大家去掌握,首先讲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区别。有一本书我推荐大家去看——《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在网上可以搜到电子书。这本书我是在二十几岁时读到的,对我来说也很有启发,男人和女人不仅仅有生理上的区别,男人到一定年纪以后会有胡子但女人没有,女人有胸部男人可能没有,女人会有例假男人没有,男人可能会遗精女人没有,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有很多生理区别;男人和女人也有很多体能上的区别,比如男性肌肉会比较突出,所以力量感强一些,相对来说女性柔韧感要强一些,在运动时男性的爆发力项目可能比女性好,女性在一些柔韧性或者是持续性运动项目中表现得可能会比男性好;在职业中也会有一定区别,比如过去大家认为军人、煤矿工人一般都是男性,体力型的工作者是男性居多,相对来说护士、幼儿园老师一般是女性,接线员、呼叫员也是女性居多,当然这些区别在当下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减少或者是柔化了。
如果大家看那本书,会告诉我们男女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心理区别,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看待方法不一样,比如说书里介绍如果女性给男性说一件事儿,男性就会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男性觉得是女性要求他去解决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觉得自己搞不定,或者很容易会拒绝女性,说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或者会很认真地非要去搞定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事儿,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加强焦虑。而对女性来说,可能只是想说一说来排解,至于事儿能不能解决也不见得。女性认为什么事都需要沟通,尤其是男性遇到事瞒着不沟通的时候。女性内心的挫折感是来源于有啥事总不说。比如男性和女性做的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如果男性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会自己在那苦恼,自己琢磨怎么去解决,女性可能会问为什么苦恼可以沟通一下,男性觉得反正说了也没有什么用,让我一个人呆着。女性可能就在想我们关系这么近你居然都不跟我说,可见你对我没那么好。男性会觉得说哪有?遇到问题要自己去扛着,不能增加你的负担,这是我对你好。其实两个人的出发点都不坏,但两人可能就会杠起来。所以不同性别之间,这本书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说法,说男性碰到问题以后会有一个“壳”,一个“窝”,他会缩到窝里去自己慢慢消化,把问题梳理清楚搞定以后,自己会出“壳”。而女性往往会把男性遇到问题却不和自己商量视为关系疏远的表现,其实事实并不是那样,男性认为说了除了增加负担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但是这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不仅仅是这样,过去很多工作中必须要体现出性别特征,比如60年代、70年代甚至到80年代丈母娘看女婿的故事里,往往未上门的女婿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扛煤气罐,到未来的岳父岳母面前一定要干活,而且是扛大件,打煤球、扛煤气罐都是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活,很多要费力气的话应该男性做,而且还要多做。性别角色在家庭里面也会有区分,家庭里觉得男性应该主外,家务事应该女性多做,传统意识到现在为止可能依然还会存在,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上看,现在家里还有煤气罐可扛吗?煤球也没有了,都是拧开开关就直接点火了,甚至过去在农村,我们小时候都要干很多活,而现在河南河北大规模的农田,从翻地、锄草、收割、田间管理统一机械化。请一个机械化工人帮着干活,比自己干活划算,更比请其他人工帮忙划算。像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工厂,过去生产线需要工人,现在工厂里都已经自动化了。过去比如烤火的、翻砂工、做模具等等需要男性,而像淮南纱厂里都是女工在干,但现在再看新的纱场里的自动化织布机、自动化纺纱机,一个像淮南纱厂那样的规模企业里可能只要十几个负责巡视的工人就行,像过去那种一排一排纺织女工劳作的情景都已经消失了。
现在和以往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是心理区别和角色区别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还会记得之前有一种说法叫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小女孩从小稍微对她好一点,不要让她干活那么辛苦、手都干那么粗糙,那女孩就不尊贵了,男孩子从小要让他多干点活才能有担当。但现在无论是田里还是家里都没有那么多活干,更何况现在孩子本来就少了,所以大家也不舍得让小孩子干活。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在家里只有两个活,一个是做作业,另外一个就是吃东西,那男孩和女孩之间区分就不太大了。从身体特征来看,过去男孩女孩可能小时候精瘦后来就圆润一点壮一点,现在人都会比较圆润,男孩女孩的皮肤都挺好,甚至我们都看到在电视上特别被大家喜欢的一些小哥哥们都长得都非常精致,甚至市场上的男用化妆品增长率都非常可观。所以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教养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长得像男孩子就要像个男孩子的样子,手上割破一点皮不许哭,摔倒了也不许哭,男孩子就是这样子的——现在大概很少是这样,最可能的场景是看到手上割破了奶奶先哭了,整个的教养方式都改变了。另外大家在环境中给予的发展条件的要求方式改变了,这种心理区别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有所淡化,当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心理特征依然存在,但是有所淡化。角色区别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医院里男护工的数量有较大地增加,军队里女兵数量有较多地增加。最有意思的是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女生一般都是选文科,尤其是会选英语、文学,而男生都是学理工科,尤其是工科通常就是和尚学校,看不到女生,但现在工科里的女生占比已经超过40%了,无论学计算机、机械还是各种工程,女生的比重都相当高,比如计算机领域的女生占比大概是在40%多。很多大家学习的专业和将来选择的职业之间区间度就大大增加,这就是中性化趋向。中性化倾向导致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方式发生改变,过去是严格的男女性别差异所建立的社会,就像男主外女主内,现在很多家务都让阿姨干了,或者说家务简化了,由各种各样的智能小家电干了。为什么女性不能出去主外呢?中性化的趋向为男女平等的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男女的确比以前更平等了。可能在我们一大家子里有男有女,但并没有说女孩歧视或者是男孩歧视,大家都是一样的孩子。如果特别对某个的态度不一样,可能只是因为这人做事和其他人做事之间的风格、方式、欣赏度不一样导致的,而不是和性别有关。今天第二个是讲男女之间交往的规则,应该注意点什么。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性别的时候,对异性交往会比较敏感,典型的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大概一个小孩在三四岁时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五六岁时会挺敏感,到青春期时会变得特别明显。我现在介绍的规则一共有五句话,每句话由两组构成。第一句叫公开认识,内容交往。我们和别人认识的最佳场合,是在公开的场合,无论是一起参加一个运动会、公益活动还是夏令营,都是公开场合,公开场合的人们会展现出互相竞争或者互相分享的个性,更加能够看到一些人比较独特的吸引眼球的地方,而且很重要的是可以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对比,所以公开认识人、参加公开社交很重要,前面我在讲社交、讲人脉的时候特别重视这一点,在自己生活中——不只是交往异性朋友,一般朋友也一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则。要注重内容交往,和别人交往得有点内容,不是纯粹因为是异性才去交往,有些人共同愿意去做公益、有些人共同对创业感兴趣、有些人共同对电子竞技有兴趣,是同一战队的战友,后来成为男女朋友,这就叫内容交往。因为有共同语言,对某一方面可以互相促进,互相给劲儿,这种交往一般是比较有序提升的。我们跟全国妇联有过一个研究,研究了一千对幸福夫妻的共同特征,所谓幸福婚姻的原因是什么?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相似点是幸福的关键。另外一些人虽然不相似,但是之所以幸福的原因是一个人能服另外一个人。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到底是互补的人在一起更和谐还是相似的人在一起更和谐?数据表明相似的人更和谐,如果两个人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一个服另外一个,那冲突矛盾才会容易被融化。第二句是多收信息,慢发判断。有时候第一眼看一个帅哥很帅,第一眼看一个美女很漂亮,但我们并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候可以搜一搜这个人的名字,如果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