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乙肝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的母亲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给婴儿,引起婴儿HBV感染的过程。
乙肝母婴传播的三种途径:
约30%~50%乙肝病毒感染通过母婴传播获得。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时母婴传播率达92%~97%。胎儿和3岁以内婴儿感染很易成为慢性携带者。
宫内传播,分娩以前在宫内通过胎盘等途径传播,这种情况少。感染率9.1%~36.7%产时传播,分娩过程中,母亲产道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中都带有乙肝病毒,会使婴儿经口吞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受传染,这种情况占大多数。感染率40%~60%产后传播,有可能通过哺乳或亲密接触等途径传播,属于水平传播,比较常见。
乙肝病毒对儿童的危害:
新生儿若感染病毒,90%会转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儿童若感染病毒,28%-30%会转变为慢性乙肝患者。
成人若感染病毒,占比例的10%左右,主要发展为急性的。一部分人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少数人可能发展为肝癌。
孕前了解双方的HBV感染情况
孕前夫妇要了解肝功能情况,若有一方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需注射乙肝疫苗,使之获得抗体。女方是受孕的机体,对胎儿会有直接的影响。
乙肝患者怀孕的时机及注意事项:
乙肝是可以怀孕的!!
最佳时机: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维持半年以上。
发现怀孕,终止使用各种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医院进行孕期体检,了解肝功能情况。
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不盲目进补。主张均衡营养,食量适中,避免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脂肪肝或造成肝脏负担。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妊娠前阻断、妊娠期阻断、出生后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阴道分娩注意点:
分娩后对新生儿的复苏动作要轻,防止损伤咽部粘膜,造成感染。认真清理新生儿的口鼻腔,避免吞下可能被污染的液体。
孕妇表抗阳性,并伴有E抗原阳性者,有部分专家建议行剖腹产,避免胎儿经过产道时吞入被污染的分泌物。但近期研究证明,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能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而选择剖腹产。
宝宝的预防措施:尽早免疫接种和再接种(联合免疫)
对表抗阳性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H内及1月龄和6月龄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宝宝周岁后,医院检验宝宝是否有抗体存在。
关于母乳喂养问题
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有何禁忌?
产后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宝宝注射过疫苗的情况下可以喂奶。
有学者认为若婴儿的口腔、咽喉、食道、胃肠粘膜等处有破损、溃疡甚至乳头皲裂等可能将HBV病毒传给婴幼儿,但这只是理论分析,缺乏医学证据。
不管妈妈是E抗原阳性还是阴性,只要宝宝接受了正规预防后,都可以母乳喂养。
请不要歧视乙肝病人!!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有影响的!!
妊娠合并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梅毒定义: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螺旋体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也可呈潜伏状态,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
在人体外生存一般超不过1~2个小时,缺氧的环境下它能生存数天,潮湿的衣服上能存活数小时,血库中一般能存活24小时
梅毒螺旋体不耐高温,40℃~60℃时2~3分钟就能死亡,℃时则即刻死亡。
易感人群:
储存宿主:人。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为性传播疾病,性活跃人群为梅毒的易感人群。性传播:性接触传播占95%。母婴传播(胎盘、产道),少数通过接吻、哺乳、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毛巾和医疗器械等。
妊娠合并梅毒的危害:
梅毒螺旋体在各妊娠期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区域。
妊娠危害:1、发生自然流产、死产、非免疫性胎儿水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围产死亡,活产儿严重后遗症;2、增加对HIV的易感性;先天梅毒:生母患有梅毒。(先天梅毒可被误诊尿布皮炎、湿疹、脓疱疮、剥脱性皮炎、败血症、小儿肺炎等。)
诊断和治疗:
每个妊娠妇女必须在妊娠早期检测是否感染。
梅毒潜伏期10-90d,多数在6周,梅毒感染时间不足2-3周。血清学可以是阴性,所以高危者应在孕早期、孕28周和分娩前复查。
孕妇梅毒初筛试验阳性者,必须作确诊试验,阳性,立即给予青霉素治疗。如初筛试验阳性,确诊试验阴性,无临床表现,则考虑梅毒血清学假阳性,4周后复查。
母体治疗梅毒可影响先天梅毒的进展:
而一旦发展至胎儿肝肿大和腹水阶段,则母体治疗对先天梅毒进展影响不大
经规范治疗,能控制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先天梅毒明显降低,但不能杜绝先天梅毒,有16.1%以上儿童感染。
≤20周开始规范治疗,
一期梅毒治疗后阻断率99%
二期梅毒治疗后阻断率94.7%
治疗孕妇的同时:
?妊娠早期治疗:使胎儿不受感染
?妊娠晚期治疗:使受感染的胎儿在分娩前治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预能力,因此极易患上一般健康人所不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无症状,却具有传染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还可能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艾滋病从发现至今已经20多年,已有多万人受到感染,0多万人死亡。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性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无保护的性交、肛交和口交都可能造成传播。
血液传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血液制品)或体液进入人体内,如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器官移植中接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器官、人工授精接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都有传播的危险。
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妊娠、分娩及哺乳期,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儿大多会在3岁以前死亡。
日常生活中,艾滋病病毒在唾液、汗液、尿液、粪便中含量很低,不会通过呼吸、喝水、触摸、共同进餐等传播,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宫内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可通过不同途径将病毒传播给胎儿。
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4.3产后感染:产妇乳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估计在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中有30-50%是通过母乳喂养感染,混合喂养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艾滋病病毒感染对妊娠有何影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受孕机率会下降,可能与盆腔炎或其他性传播疾病有关。
感染艾滋病病毒孕妇易发生自然流产、胚胎停止发育、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及围产儿死亡等。
由于妊娠本身造成感染艾滋病病毒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抵制状态,使妊娠期发生机会性感染概率较大,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并加速艾滋病病程。
艾滋病对儿童有哪些威胁?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死亡率高,90%在3岁前死亡。
年龄较大的儿童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而感染,通过性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青少年也逐渐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生存。
全世界已有万儿童因为艾滋病成为孤儿,有些儿童甚至可能无法顺利地长大成人,还存在受歧视、失学等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娩出的新生儿该如何处理?
受艾滋病影响的新生儿在产后应给予更多和及时的保健措施,减少与母亲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减少受损伤的机会,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母乳中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经母乳喂养艾滋病病毒可以传播给婴儿。长期母乳喂养将大大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性,目前主张停止母乳喂养。在经济不发达、人工喂养有困难的地区,(非洲)应当充分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帮助母亲对其喂养方式做出选择。一但决定母乳喂养,在此期间不要混和喂养。
我国出台的预防母婴传播政策
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可通过母亲传染给婴儿,是对妇女儿童危害极大的3种传染病。
年将此纳入中央补助地方项目,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妇免费提供艾滋、梅毒、乙肝检测。
对表抗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给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提高母婴阻断率。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